(圖片引用自網路)
前陣子在網路書店閒晃,看見一本書,叫做《臺北女生》。當時看到的第一個想法:「嗯?臺北女生,是一本描述臺北女孩特性的書嗎?」秉持著身為「非臺北女生」的身分,再加上一點點的好奇,在看了試閱的文字後,不假思索地下訂。
《臺北女生》的文字平易近人、容易閱讀,但同時又帶有鞭辟入理的反思,作者用一種不疾不徐的腳步寫下她的觀察,一下出現在文本告訴你她看到了什麼,一下又消失不見,變成「眾人」。她的觀察變成了我們共同的經驗,巧妙地刻畫出一幅幅的眾生相。
「臺北女生通常不真的是臺北女生。臺北女生往往有一個不是臺北的家,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要回去。她會從小小的租屋處,光鮮亮麗地拉著行李去搭捷運,搭到台北車站,在複雜的地下道間穿梭,上高鐵,坐下來,喝一口小七買的咖啡,聽哀鳳裡的音樂。」
身為一個非臺北女生,很容易從這樣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共鳴。雖不完全符合,但文字塑造出的情感和說理很能幫助我來梳理一部分的自己。對我來說,好的文字就是如此。不一定複雜難解,可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思考,必要時給你另一種想法參考,甚至運用精確的譬喻,比擬日常的邏輯。
另外一篇〈中國前男友〉也是如此。作者分享了自己和中國籍前男友交往的故事,書中提到各種雙方對於民主和自由的不同看法,除了政治層面,也隱含著性別的議題。有次農曆年引發兩人對於要怎麼過的小爭吵,雙方想法不同,但前男友又不願意分開過,就談到了「除夕夜要到夫家過」和「小孩跟父姓」的習俗討論。
書中是這樣寫的:「我簡直要昏倒。DNA一人出一半,懷孕九個月也沒有叫男人扛那顆球,教養一輩子雙親都操心,憑什麼小孩姓什麼就是以父親為主。」在一陣鬥嘴後,中國前男友逃進廚房說要弄晚餐,但乒乒乓乓,作者跑進廚房查看,一陣混亂,實在看不下去,所以又開始煮飯。後來,男生挨了過來對她說:「其實妳這人就是這樣,嘴巴很硬,好像很強勢,但性格還是很好的。我就喜歡妳這樣,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。」
「我突然覺得很無力。我覺得我們的感情簡直是中國台灣關係的翻版。我的中國男友似乎並不愛我,愛的只是他對美好生活的投射。他以為所有女人都忠勤賢淑,一旦進入親密關係,就會像白娘子被收服入金山寺一樣,扮演起妻子與母親的角色。如同中國對台灣的投射。中國喜孜孜地想像著,有一個已經永久逝去的中華文明仍然在台灣社會裡溫熱存在。若召喚出來,台灣方能順勢歸附中國的懷抱。他不能接受,也拒絕看見,那樣溫良恭儉讓的漢文化不過是台灣的一部分。」
這讓我想到「改變」這件事。改變的速度每個人或每件事都不同,隨著時間的演進,一切都在悄悄轉換中。沒有什麼不會改變,而人們卻常常「誤以為」一切沒有變化。當追不上中間的失落後,還繼續用自以為的想像去思考、去補足,但所有都不同了。就像文字和創作者本身,撰寫的當下和完稿後的意涵也不同。
當一切都已經前行時,就更不該以原有的線索來定義。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:「無數將女性認同視為一種選擇的女人們,早已超越那主流文化中的角色設定,決心做由自己定義何謂女人。我就是我,女人是組成我的一部分,但那只是一部分。」
我很喜歡其中一句話:「中國困惑著為什麼台灣要『逢中必反』,卻很少反省自己為何『逢台必統』。」我認為真正的自由和尊重,是放下成見,不再用自己以為的來分析、評斷。
我想起對朋友S說過的話:「雖然你處理事情的方法有時候很讓人反感,不過討厭還是會討厭,厭煩仍舊會厭煩,所以你不需要改變。」真正的尊重,不就是這樣嗎?我討厭你這樣做,但在沒有傷害他者的情況下,沒有人需要因為任何原因改變自己。
即使在生活中,我們還是很難避免許多言論,披著名為尊重和愛的外衣,悄悄地刺傷你,並企圖改變你。但我相信當你夠了解自己,也懂得尊重他人時,就能逃脫那樣的牢籠。
不用牢籠囚禁他人,也不用牢籠限制自己。See others as they are.那時候便是真正的Truly free.
編輯◎郭怡欣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加入「點石成金粉絲專頁」 參觀點石成金官方網站
Tel:02-26068228
留言列表